63岁的张阿姨,患冠心病多年,一直按时吃药、定期复查配资公司100强,病情控制得稳稳当当。可突发胸痛、意外昏厥,让家人措手不及、感到疑云重重……怎样的风险潜伏多年而一朝发作,“伤”了她的心?
9月2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心血谜案”探案式科普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演,来自心内科、皮肤科,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业医生们化身“医线探员”,抽丝剥茧、层层解析,揭示出潜伏在心血管患者身边的健康风险。
万幸的是,张阿姨经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如何更好地警惕和预防心血管疾病和带状疱疹等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叠加风险?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央视网发起、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学术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承办的首个全国科普月、世界心脏日健康科普日活动之“带疱伤心,主动联防”主题公益科普在沪开展。
“心血谜案”探案式科普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演
超3亿心血管病人面临的“共病挑战”
当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高达3.3亿,其中高血压患者2.45亿,冠心病、卒中患者均超千万;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占居民总死亡近50%,高居各类疾病首位,被称为威胁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
在老龄化加速背景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整体防控形势严峻:一方面,心血管疾病患者基数庞大,发病率持续攀升;另一方面,中老年患者往往面临多病共存问题,而“多病交织”状态可能形成“1+1>2”的叠加危害,进一步增加健康负担。
今年世界心脏日的主题“Don't Miss a Beat(律动不息)”所倡导的,亦是关注每一声心跳、重视心脏健康的每一个影响面。“我国老年心血管疾病负担逐年增加,合并症多、器官功能衰退、并发症发生率高等因素是关键问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心内科副主任钱菊英教授指出,“这类患者通常面临用药复杂、治疗负担重等问题,甚至因管理不当导致病情反复,既影响生活质量,也加重医疗资源消耗。因此,加强中老年人群‘多病共管共防’具有重要意义。”
在众多共病威胁中,感染性疾病的威胁易被忽视、其影响却不容小觑。“心血管疾病不仅会直接损伤心脏、血管等器官,并可能导致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中风等致残致死性事件,还会增加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的风险。”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长征医院心内科主任梁春教授介绍道。
跨学科、多领域共话“主动联防”,探索心血管共病联防新路径
警惕带状疱疹,让“心”痛上加痛
事实上,心血管疾病叠加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并非“小概率事件”。带状疱疹俗称“蛇缠腰”、“生蛇”,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发的常见感染性皮肤病。“超过90%的成人体内潜伏着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约1/3的人在一生中会罹患带状疱疹,中国每年的带状疱疹病例数超600万例。”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疼痛科、康复科执行主任郑拥军教授表示,“其中,50岁以上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都是高风险人群。”
疼痛是带状疱疹的典型症状之一,可贯穿于病程全过程。“这种疼痛如灼烧、电击、刀割一般,甚至可能甚于分娩阵痛,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郑拥军教授补充道,“而如果出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疼痛时间还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更令人揪心的是,心血管疾病可能引发“痛上加痛”。在活动上,梁春教授特别指出:“心血管疾病患者患带状疱疹后,疼痛程度更强,对生活带来的影响更严重也更持久。与此同时,带状疱疹也可能反过来加重心血管负担:带状疱疹发作后,患者短期内心梗风险上升68%,脑出血和中风风险增加78%。”
这样的“伤心共病”不仅让患者煎熬,也显著加重照护压力,其影响是家庭性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后,往往面临更高的疾病管理难度和治疗成本。对他们来说,做好两者的共管共防,对本身的疾病控制和减轻感染性疾病的叠加负担都有积极意义。”郑拥军教授强调,“面对像带状疱疹这类的‘伤心风险’,积极预防远比发病后治疗更能守护健康。建议风险人群,如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更应做好主动预防,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南方+记者 严慧芳配资公司100强
鑫东财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